智慧园区新闻资讯
关注君思最新动态 了解园区实时资讯
面向智慧城市的物联网价值+ 查看更多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口迁入城市中心,城市必须变得更加灵活地响应市民需求,同时尽可能地提高公共资源的利用效率。智慧城市应运而生,并称为展示大量物联网技术创新和应用的典型场景,交通、教育、医疗、环保、安全、政务等众多行业和领域被物联网赋予智慧,从而帮助政府更好地管理和服务城市。
物联网+医疗
位于雅典的Telematic Medical Application是一家为船只运输公司的出海人员提供远程健康管理的公司。Telematic基于物联网开发了与病人身体相连的远程健康管理系统。这个系统内含感应器、执行器、计算设备以及数据传输空间。通过远程健康管理系统,病人无须再到各个诊室接受治疗,系统会直接分析从病人身体得到的数据并呈现给医护人员来进行诊断。同时,医护人员、家人和病人自己能通过电子移动设备实时观察了解病人身体状况(见图1)。
图1 Telematic的远程健康管理系统
物联网+交通
位于美国田纳西州的纳什维尔,借助物联网的优势,推出了名为“Transit Hub”的手机App。此款App可以为用户提供追踪公交车的实时位置、预测等候及乘车时间等服务。“Transit Hub”内含一个仿真装置,基于城市系统发来的有关数据,装置可以预测交通状况并且分析判断公交车的出发和到达时间。此款App大大地节省了出行人的时间,避免长时间等候公交车,同时也为驾车人提供了实时的交通情况,有效避免了交通“堵上加堵”的情况。
物联网+环保
在卡斯特利翁这座位于西班牙的城市中,有着名叫“Watchmeter Data Logger”的物联网传感器群。传感器群包含各种不同监控对象的传感器,如水质、土壤和湿度等。所有的传感器都连接于Libelium开发的名为“Waspmote OEM”的平台,“Waspmote OEM”综合测量分析各传感器传来的数据,来判断水质、土质和预测自然灾害。有了“Waspmote OEM”平台的帮助,人们可以通过综合数据更有效、更快地判断环境的变化,从而采取正确的措施(见图2)。
图2 环境监测平台Waspmote OEM
物联网+公共安全
日本借由日立公司打造的“Hitachi Data System”公共安全提供保障。“Hitachi Data System”通过相关组织在其设计的混合型云系统输入的犯罪信息、地方监控视频和社交媒体的上传,来进行犯罪预测分析,有效地降低城市犯罪率,防止极端犯罪行为的发生(见图3)。
图3 “HitachiData System”公共安全保障
物联网+能源
瑞典公司Ngenic基于物联网打造了“合作智慧电网”。这项服务具体实现在一个名为“Ngenic Tune”的小巧设备上,这个设备由网络控制的内核与室内感应器组成。设备内网络控制的终端会实时分析由“Ngenic Tune”发来的数据,结合历史分析结果和天气状况来为客户定制最优的热力提供计划。“Ngenic Tune”智能地满足了客户对热力的需求,并且在最大限度上节省了提供热力的资源。根据Ngenic官网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用户通过使用“Ngenic Tune”节省了10%~20%的暖气支出(见图4)。
图4 “Ngenic”合作智慧电网
政府治理的物联网实践
物联网于2009年在我国被提出,2013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13〕7号),在城市管理与公共服务方面的应用,在多个城市已经开展了相关示范工程,在环境监测和公共安全领域的应用获得了社会的高度关注,通过对传感器的数据采集和分析,向市民提供符合目标需求、体验更佳的服务,成为物联网推动政务服务发展的重要价值。物联网对现实环境的实时感知能力大大提高了对突发事件的响应和处理速度。
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及智能设备的迅速发展,使物联网在城市管理方面的应用越来越成熟,并逐渐成为城市管理部门执法与服务的重要手段。北京城管物联网平台是北京市的首批物联网应用示范项目,分别建成了面向市民的“我爱北京”市民城管通与面向执法队员的“执法城管通”移动应用平台,初步完成了云到端的智慧城管基础架构,通过充分整合视频监控探头、工地噪声感知、车载GPS等感知资源,并结合96310热线、门户网站、执法城管通、市民城管通、微博、政务WiKi等众多渠道,以及3S技术、lbs服务等技术集成应用,实现政府、市场、市民的互动与协同创新。
“互联网+”时代,公共服务和民生服务领域推进多渠道、多载体、多应用的融合成为挖掘互联网价值的重要基础,商业互联网应用、社交媒体平台与政府自建平台的充分协作,成为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方向。未来物联网在政府治理中的爆发点在于政府数据开放与大数据应用,只有通过数据开放激发政府内部的数据价值,打通系统应用壁垒,面对社会突发事件形成协同作战的治理体系。政府大数据应用则需将海量的物联网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处理,结合时间、空间等多维度、多渠道的大数据,对目标对象进行分析挖掘,形成有针对性的决策建议和解决方案,并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件进行预判和提前做好预案。
物联网+政务的挑战
物联网可以有效消除传统政府领导方式的弊端,政府动力结构由控制型向参与型和自主型转变。物联网可以使政府更为全面、主动地开展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基于云计算和大数据的智能治理体系,对公民与社会信息掌握越多,服务的精准度越高,但同时也可能带来“数字歧视”,我们在关注物联网带来的政务智能化、精准化、高效化价值的同时,还需注意到物联网的“阴暗面”。
利用物联网技术可以使政府机构直接快速地掌握大量第一手材料,有利于为政府决策提供支撑,不仅可以提升政策的决策水平,同时将在一些具体庞杂的工作环节精简工作人员,并更为高效精干地完成工作。然而,大量一手资料的掌握将不可避免地涉及公民的隐私,政府需要决定何时以何种方式运用这些信息,并需制定运用此类信息的法律底线,否则将可能导致权力的滥用与管理失序。大量政府工作人员因为物联网技术应用而被替代,则需要新时代的公务人员去适应物联网发展的要求,去掌握更新更前沿的技术和工作方式,以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更好地服务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