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园区新闻资讯

                关注君思最新动态  了解园区实时资讯

300平方公里!深圳将打造20大先进制造业园区

2022-06-08 14:09

据新华财经报道,6月6日深圳公布了《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及相关配套文件。300平方公里的先进制造业园区将成为重要产业空间保障。

深圳提出,完善产业空间保障体系。坚持集中连片、集约节约,突出高端先进制造,在宝安、光明、龙华、龙岗、坪山、深汕等区,规划建设总面积300平方公里左右的20个先进制造业园区,形成“启动区、拓展区、储备区”空间梯度体系,加大园区土地连片整备力度,实施区域生态环境评价,建设一批定制化厂房,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空间保障。

根据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发布的《深圳市20大先进制造业园区空间布局规划》,深圳按照近期、中期、远期目标在先进制造业园区内合理确定启动区(2021-2022年)、拓展区(2023-2025年)、储备区(2026-2030年),加快释放连片工业用地。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大力推进土地整备和城市更新,积极拓展规划新增产业空间,加快盘活存量低效产业空间,结合各区产业用地供应时序,引导高端制造项目优先落在能最快提供产业用地的园区,为项目落地实施提供空间保障。

深圳提出,充分考虑全市各区产业基础、发展规划、空间承载等情况,在宝安、龙岗、龙华、坪山、光明、盐田、大鹏新区、深汕特别合作区等8个区选取产业基础比较好、具有空间保障能力的区域打造20大先进制造业园区,其中宝安区(含前海)4个、龙岗区3个、龙华区3个、坪山区3个、光明区4个、盐田区和大鹏新区合建1个、深汕特别合作区2个;总规划用地面积约300平方公里,按照启动区、拓展区、储备区有计划释放工业用地面积约60平方公里。

到2025年,深圳保持270平方公里工业区块线范围基本稳定;到2035年,全市规划工业用地占建设用地比例不低于20%。


此外,6月6日,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等多个部门合计发布了10余个培育产业集群的行动计划。新产业®从中整理了17个和新兴产业相关的行动计划及行动计划提出的工作目标。

1、《深圳市培育发展新能源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2-2025年)》提出:

到2025年,深圳市新能源产业集群形成规模领先、创新驱动、融合开放的发展格局,培育壮大一批带动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骨干领军企业和创新平台,建成引领全国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高地。

(一)产业集聚效应显著增强。到2025年,全市新能源发电装机占比达到83%,产业增加值达到1000亿元左右,年增加值百亿元级企业3-5家,十亿元级企业30家,形成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创新要素集聚、市场活力迸发的产业发展新生态。

(二)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高。围绕核能、智能电网、光伏、储能等重点领域,高标准建成一批国家、省市级创新平台,突破一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制定一批行业技术标准规范,建设成为新能源领域重要的技术创新策源地。

(三)产业融合发展持续深化。新能源与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行业实现深度融合发展。以新型储能为媒介,推动智能电网与电动汽车的能量和信息双向互动。试点开展一批多能互补的综合能源项目,以应用示范促进综合能源服务跨越式发展。

(四)开放合作程度进一步加深。在新能源供应、新能源技术与装备、绿色投融资等方面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国内重点能源基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取得显著成效,为国内外能源创新合作探索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新模式。

2、《深圳市培育发展大健康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2-2025年)》提出:

到2025年,大健康产业营收达1200亿元,培育上市企业12家,新增10亿以上企业10个,努力打造产业结构合理、产业链条完善的大健康制造业生态体系,建成辐射粤港澳大湾区的健康服务示范中心。产业总体水平处于全国前列,居民健康水平明显提升,力争成为全国大健康产业发展的集聚高地。

(一)产业集聚效应显著。到2025年,规划建设6个以上产业布局合理的产业片区,形成“一核一带、三谷联动、多点支撑”大健康产业空间格局,打造协同效应、集聚效益明显提升的产业集群。

(二)产业创新体系完善。培育发展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具有科技引领作用的重点企业,新建一批国家、省市级创新载体,在生命信息、康复养老、精准医疗、数字化健康管理等领域实现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重大突破,形成“产学研医”深度融合的大健康产业新模式。

(三)健康服务满足居民需求。优质健康资源覆盖面有效扩大,健康技术研发和转化能力大幅提升,医疗美容、康复养老、精准医疗、精准营养和绿色食品等健康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大幅提升,公共健康体系更加健全,居民健康显著改善。

3、《深圳市培育发展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2-2025年)》提出:

到2025年,将深圳建设成为全球知名的创新药研发中心和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发展高地。

(一)产业集聚效应显著增强。到2025年,生物医药产业增加值达到400亿元,营业收入达到1000亿元,建成若干特色鲜明、协同发展的专业生物医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完善。引入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企业8-10家来深设立总部、研发中心和高附加值生产基地,生物医药境内外上市企业达到40家,营收超百亿元的企业5家,超十亿元的企业15家,超亿元的企业25家。

(三)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10%,建成各级各类创新载体200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5个,建成模式实验动物研究、医药CRO/CDMO/CMO、生物制品检验检测、中药及天然产物国际化等重大平台,获得国产I类新药上市批件15个,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药物400个。

(四)体制机制改革实现突破。争取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检查大湾区分中心获得更多药品审评职能。推进在指定医疗机构使用境外已批准上市但国内尚未注册的临床急需新药政策落地进程,积极争取境内外新药同步上市、专业资格评审互认等政策先行先试。

4、《深圳市培育发展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2-2025年)》提出:

到2025年,将深圳建设成为全球知名的高端医疗器械研发中心和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聚发展高地。

(一)产业规模持续壮大,集聚效应显著增强。到2025年,全市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增加值达到650亿元,营业收入达到2000亿元。建成若干特色鲜明、规模效益显著、辐射带动效应明显的产业聚集区,新增销售收入超百亿元企业3家以上,吸引世界知名医疗器械企业来深设立生产基地、区域总部或研发总部5个以上,形成1个千亿级专业制造园区。

(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创新产品不断涌现。新增30家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载体,进一步将现有国家级平台打造成引领全国医疗器械技术创新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全市规模以上医疗器械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强度达到10%,年均新申报上市二类、三类医疗器械产品800个以上,获批创新医疗器械注册批件15个以上。

(三)产业链条优化完善,服务体系更加健全。解决产业链关键零部件和核心原材料“卡脖子”问题,巩固提升医学影像、生命信息与支持、体外诊断、植入器械等细分领域的优势。建成一批基础研究、工程技术、产业中试、临床研究和试验、上市后评价和应用示范、供应链及贸易等公共服务平台,打造全国医疗器械CDMO服务高地,全产业链服务体系初步建成。

(四)监管机制规范高效,产业生态不断优化。充分发挥国家药监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检查大湾区分中心的平台作用,推动产品检验检测机制、审评审批机制、临床研究及试验激励机制、应用示范和品牌推广机制、快速通关机制等不断完善。

5、《深圳市培育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2-2025年)》提出:

到2025年,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产业基础研发能力明显增强,培育一批智能零部件供应链重点企业,实现网联化先发引领、智能化大幅跃升、电动化全面渗透。

(一)产业整体实力持续增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营业收入达到2000亿元,形成10家以上营收超百亿企业和20家以上营收超十亿企业的战略梯队,培育和引进一批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企业,产业集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和应用高地。

(二)产业生态体系更加完善。推动头部企业提升整车智能化、网联化、电动化集成能力,在车用无线通信、智能感知系统、车载计算平台、云服务终端、动力电池、电机电控、充电设施等重要环节培育一批优秀企业,形成“1家头部企业+N家零部件龙头”的发展格局。

(三)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行业重点骨干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超5%,建成各级各类创新载体40个以上,积极参与相关标准制定,关键设备核心技术逐步实现自主可控,重点领域掌握一批核心知识产权。

(四)新型基础设施加快部署。加快部署结合感知、通信、边缘计算等能力为一体的智能路侧设施,完善充电、加氢等设施,争创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打造国内领先的智能网联汽车应用示范区,构建功能完备、布局合理、运行稳定、智慧安全的基础设施网络。

6、《深圳市培育发展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2-2025年)》提出:

到2025年,形成规模领先、创新引领、结构优化的产业生态体系,建成协同创新、联动发展的特色产业集聚区,集聚效应逐步显现,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集群。

(一)产业规模持续领先。到2025年,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4500亿元,培育营收超百亿企业8家以上、营收超十亿企业20家以上,大尺寸面板和超高清视频显示终端的出货量和市占率全球领先,深圳成为全球重要的超高清视频显示全产业链技术创新高地和高端生产制造基地。

(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创新体系逐步完善,建设5个产业协同公共服务平台、8个产学研共建联合实验室,在超高清视频显示传输、基础软件、新型显示等关键环节取得突破,产业链协同创新能力显著提高,产学研用联动效应显著增强,产业公共服务支撑能力显著提升。

(三)产业布局逐步完善。建成30个以上超高清视频显示应用示范项目,核心器件自主化水平和生产工艺配套能力显著提高,终端整机制造领先地位进一步巩固,行业应用市场规模和示范效应进一步提升,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生态更加完善。

7、《深圳市培育发展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2-2025年)》提出:

到2025年,建成具有影响力的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集群,产业规模大幅增长,制造、封测等关键环节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产业链联动协同进一步加强,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在重点产品和技术上形成突出的比较优势,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批骨干企业和创新平台,打造若干专业集成电路产业园区,支撑和引领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产业规模持续增长。到2025年,产业营收突破2500亿元,形成3家以上营收超过100亿元和一批营收超过10亿元的设计企业,引进和培育3家营收超20亿元的制造企业,集成电路产业能级明显提升,产业结构更加合理。

(二)技术创新优势明显。设计水平整体进入领军阵营,制造能力具备领先竞争力,宽禁带半导体技术能力对关键应用领域形成有力支撑。到2025年,设计行业骨干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超10%,发明专利密集度和质量明显提高,国产EDA软件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升,实现一批关键技术转化和批量应用,形成完善的人才引进和培养体系,建成5个以上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三)产业链条更加完善。建成较大规模生产线,设备、材料、先进封测等上下游环节配套完善,形成从衬底、外延到芯片制造到器件应用完整的宽禁带半导体产业链条。到2025年,产业链国产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本地产业链配套和协作能力显著增强。

(四)园区建设成效显著。到2025年,规划建设4个以上专业集成电路产业园,形成“重点突出、错位协同”的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空间格局。

8、《深圳市培育发展新材料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2-2025年)》提出:

(一)产业规模跃升。到2025年,深圳市新材料产业增加值达到550亿元,培育出新能源材料、先进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等百亿级材料集群,电子信息材料、前沿新材料、绿色建筑材料产业规模稳步扩大。

(二)创新能力提升。到2025年,深圳市新材料产业创新体系完善,建成一

(三)核心技术突破。到2025年,在关键重点技术上实现自主研发、自主创新,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领先的原创核心技术,布局一批关键核心领域高价值专利,产出一批产业带动性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点产品。

(四)技术转化加速。到2025年,聚焦深圳市新材料创新技术转化的关键薄弱环节,革新材料设计、研发、验证、应用的模式,打造完善的新材料企业“研发-孵化-加速-产业化”体系,孵化成功一批原创性项目,成为全球知名的新材料创新技术快速转化示范区。

9、《深圳市培育发展安全节能环保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2-2025年)》提出:

(一)壮大规模实力。2025年,安全节能环保产业增加值突破600亿元,培育一批具有国内、国际竞争优势的骨干企业和知名品牌,培育年产值超百亿企业3家以上、年产值超10亿元企业20家以上、专精特新企业100家以上。

(二)加速产业集聚。规划建设2个以上产业集聚区,形成以技术研发、总部基地为核心和以装备制造、资源综合利用为特色的产业聚集带。

(三)打造创新高地。新建60个以上国家级、省市级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一批产学研用有机结合的科技协同创新平台,有效发明专利突破1万件,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关键技术。

(四)扩大国际影响。部分领域产品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国际知名品牌建设成果显著,安全应急、节能电气、水污染治理、固废处置利用等技术装备出口“一带一路”沿线市场,参与制修订国际安全应急、节能环保标准。

10、《深圳市培育发展精密仪器设备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2-2025年)》提出:

(一)产业规模持续增长。到2025年,深圳市精密仪器设备产业增加值达到200亿元,其中工业自动化测控仪器增加值达到百亿级规模,信息计测与电测仪器、科学测试分析仪器及各类专用检测与测量仪器实现快速增长。

(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培育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影响力的高端精密仪器设备产品,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对外依存度显著降低,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创新载体10家以上。

(三)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健全精密仪器设备检测、认证和计量服务体系,建成一批公共服务平台,形成体系完整、优势明显的产业生态。培育3-5家细分领域骨干企业,新增10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独角兽”企业。

(四)质量品牌显著提升。电工仪器仪表、供应用仪器仪表、导航系统仪器等领域实现国际领先,示波器、频谱分析仪等中高端产品市场占有率显著提高,主导或参与制定一批国际、国家标准,企业品牌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

11、《深圳市培育发展激光与增材制造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2-2025年)》提出:

(一)产业规模持续领先。到2025年,产业增加值达到140亿元,新增10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独角兽”企业。

(二)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到2025年,在基础材料、核心零部件、支撑软件、高端器件等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新增1家省级或以上制造业创新中心、10家企业技术中心。

(三)行业应用深度融合。到2025年,围绕3C电子、新能源、新型显示等优势领域,打造一批“激光+”和“3D打印+”智能制造应用示范项目。

(四)产业生态持续优化。到2025年,建成若干检验检测、试验验证、应用研发等产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推动专业展会、高端论坛等行业活动的开展,形成覆盖源头创新、智能制造、创新应用的产业发展生态。

12、《深圳市培育发展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2-2025年)》提出:

(一)产业规模跃升。到2025年,深圳市智能机器人产业增加值达到160亿元,其中无人机产业增加值达到百亿级规模,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实现快速增长。

(二)创新能力提升。到2025年,深圳市智能机器人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核心零部件自主可控水平大幅提升,产品精度、可靠性、平均寿命等关键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新增1个省级或以上制造业创新中心,10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独角兽”企业,20家企业技术中心。

(三)产业应用拓展。到2025年,组织实施一批电子信息、汽车、教育、安防、物流等领域智能机器人应用示范项目,培育形成一批智能机器人深度应用案例,实现智能机器人在重点行业的规模化应用。

(四)产业生态优化。到2025年,打造一批检测认证、标准制定、知识产权运维等公共服务平台,智能机器人配套支撑体系进一步完善,智能机器人高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13、《深圳市培育发展工业母机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2-2025年)》提出:

(一)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到2025年,产业规模保持较快增长,重点细分领域产值规模不断增加,重点企业产值不断迈上新台阶,工业母机产业增加值达到350亿元。

(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到2025年,中高档核心功能部件自主供给能力显著提高,新增1家省级或以上制造业创新中心、10家以上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独角兽”企业。

(三)产业数字化显著提升。到2025年,组织推广一批数字化应用示范工程,基本建成工业母机知识库和工艺库,基本建成以应用为核心的知识生态。

(四)产业生态逐步完善。到2025年,建设若干检测认证、标准制定等公共服务平台,工业母机配套支撑体系进一步健全,形成生态完善、链条完整、特色鲜明的发展格局。

14、《深圳市培育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2-2025年)》提出:

(一)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到2025年,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集群增加值突破4200亿元,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若干细分领域成为新增长点。

(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到2025年,成功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软件和工业软件关键技术,部分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新建10家以上高水平研究院、实验室、创新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和创新载体,形成开源生态体系。

(三)人才引培成效凸显。到2025年,集聚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行业引领作用的软件与信息服务高层次人才,新增软件从业人员达到20万人以上,建设若干特色软件产业学院。

(四)产业布局加快完善。到2025年,全市形成一核引领、多中心协同发展的产业新格局,中国软件名城建设提质升级,打造一批国家级、省级、市级软件名园,新增产业空间不低于300万平方米。

(五)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力争国家重点软件企业数量达50家以上,年营收超100亿元企业新增5家以上,年营收10-100亿元企业新增50家以上。

15、《深圳市培育发展智能传感器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2-2025年)》提出:

(一)产业规模持续扩大。紧紧抓住智能传感器市场爆发增长、技术创新高度活跃的战略机遇期,做大做强一批智能传感器制造和系统集成企业,到2025年智能传感器产业增加值达到80亿元、实现翻番,新增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独角兽”企业。

(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到2025年,突破一批智能传感器核心技术,布局若干技术先进、特色突出、优势互补的高水平创新平台,配套建设3个以上产业公共服务平台。

(三)制造能力显著提升。以行业重点企业为主导,建设高水平专业化产业基地(产业园)、先进传感器工艺中试平台。到2025年,建设一条兼具量产能力的MEMS中试线,为高端MEMS传感器企业提供定制化、规模化加工服务,构建涵盖研发、中试及规模生产的完整MEMS产品技术创新链。

(四)生态体系基本完善。通过培育、引进一批设计、制造、封测、应用和配套企业,全链条、全要素智能传感器产业集群基本形成,产业协同发展能力日益增强。到2025年,创建以智能传感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为主的产业园区。

16、《深圳市培育发展智能终端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2-2025年)》提出:

以构建关键核心元器件到高端整机品牌的完整产业链为目标,全面提升产业创新能力、高端制造能力和产业链配套能力,深化软硬件生态建设和质量品牌建设,持续扩大产业规模,形成以手机为核心,以X种新型智能终端产品为辅助,布局N个互联应用场景的“1+X+N”智能终端产业生态体系,到2025年将深圳建设成为全球手机及新型智能终端集聚区。

(一)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到2025年,智能终端产业增加值超2700亿元,主要产品产量明显提高,智能手机、智能电视、智能手表等优势终端产品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

(二)企业竞争力显著增强。培育1-2个具有1+X+N的全系列产品制造能力的知名品牌。培育不少于15家细分行业领域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三)创新能力和制造能力不断提升。力争打造1个智能终端领域制造业创新中心。布局不少于10个产业链关键环节攻关项目。建设一批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1-2家“灯塔工厂”,建成一批智能工厂和数字车间。

(四)产业生态体系逐步完善。建设3-5个上下游产业链完备的细分领域专业园区。深挖智能终端在医疗健康、文教娱乐、智能交通、智慧家庭等行业领域的应用,建设一批示范应用项目。

17、《深圳市培育发展网络与通信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2-2025年)》提出:

到2025年,深圳市网络与通信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政策链相互贯通,成为产业规模领先、产业链安全、应用场景全面铺开的全球网络与通信产业创新发展高地。

(一)产业结构实现优化。到2025年,网络与通信产业增加值超过2700亿元,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倍增,关键环节实现突破。

(二)产业布局更加完善。到2025年,建成网络与通信应用示范园区5个、终端设备产业基地5个、核心元器件产业基地5个。

(三)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到2025年,力争建设1-2个国家级创新平台,成立2-3个国际、国内产业标准组织,光传输网络、射频天线、超密集异构网络、软件虚拟化、边缘计算等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取得突破。

(四)网络建设全球领先。到2025年,千兆宽带家庭覆盖率达到200%,累计建成5G基站6万个,建成全球“双千兆、全光网”标杆城市。

(五)行业应用全面铺开。智能制造、智慧能源、智慧医疗、全光园区等商用场景的智能化、网联化和全光化水平大幅提升,超高清直播、智能家居等生活化场景广泛应用,一批行业、政务虚拟专网建成使用。

产品服务中心
更多 >>

君思最新动态
更多 >>

分享到:
关注微信公众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
更多智慧园区解决方案

看过本文的还看过